跳到主要内容
返回
選擇你的身份:
  • 個人投資者
  • 中介
  • 機構投資者

宏觀因素掌舵 駛出增長航道

06/09/2021

Frances Donald, 環球首席經濟師兼環球宏觀經濟策略部主管

 

在不明朗時期,如能了解影響環球增長動力的關鍵宏觀推動因素,將有助洞悉金融市場的未來走向。

 

 

環球經濟復甦尚顯脆弱

目前環球經濟復甦尚顯脆弱。若要維持現有復甦步伐,則需滿足眾多條件:經濟動力由公共部門向私營部門的成功轉變、復甦範疇由製造業向服務業活動的平穩過渡、消費和營商信心的持續強勁等。我們認為,若上述條件未能及時滿足,環球經濟則有可能較預期加速放緩。

Delta變種病毒導致疫情升溫,加深本輪經濟復甦的脆弱性,並使我們產生疑問:如果最新一輪的爆發有望成為最後一波疫情,那麼本輪是否只是需求延遲?還是我們已經因新變種病毒而停滯不前,供應鏈將反覆受到干擾,需求被破壞而導致整體消費開支持續減少?對於這些問題,我們也無法輕易得知。

在高度不明朗的時期,我們堅持自己的核心宏觀經濟觀點。隨著宏觀環境動盪加劇,經濟浪潮上下起伏(也因此突顯保持機警的重要性),我們堅持上述觀點以助於確保最新數據或新聞消息不會動搖我們的信心。

以目前訊息來看,我們堅持的觀點偏向負面,但隨著訊息變化,我們亦會調整觀點。此外,我們相信宏觀動態持續變化,對固定收益產品的負面影響可能甚於股票,但情況可能會繼續演變。

  • 大選後:印度前路何去何從?

    我們分析近期關鍵選舉的影響,並制定路線圖,透過「5Ds」框架說明這可能會如何影響印度的經濟發展及投資機會。

    閱讀更多
  • 聯儲局可能暫緩減息,這對固定收益投資者有何影響?

    自年初以來,市場對美國貨幣政策的預期急速逆轉,由於通脹情況可能比預期更持久。今年減息次數的預期亦大幅減少。我們仍然看好美國優質的中期固定收益,相信可為投資者提供吸引的投資機會,本文將剖析箇中原因。

    閱讀更多
  • 中港股市最新動態

    儘管市場下跌,但我們認為,香港恒生指數已反映內地2023年第四季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趨勢,而且投資者忽略了一些亮點。中國內地的四大主要增長動力(即「4A」)維持不變,去庫存的進展優於預期,加上更多政策措施出台,意味著經濟可望見底。

    閱讀更多
查看全部

戰術性宏觀觀點:3至6個月

早退市,遲加息

我們預期美國聯儲局將在今年秋季公佈縮減資產購買計劃規模(很可能在9月至12月期間正式公佈)。我們認為,未來數月的經濟數據質量較有可能決定央行如何退市,而非何時退市。同樣,聯儲局如何傳達其退市計劃及執行安排,亦很可能決定市場反應。我們預期當局將在2023年下半年首次加息,但亦可能會更遲。

技術層面上,預料本輪只屬短暫性通脹,但滯脹動力仍然存在。

環球整體通脹有望回落,令市場主導的通脹數據保持受控。然而,物價壓力或將持續,Delta變種病毒令情況惡化,這些壓力可能會繼續存在且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會減弱。我們認為,物價壓力對消費需求的風險與日俱增,對住屋、汽車及耐用品而言尤其如此。此外,我們相信越來越應該從增長(而非通脹)的角度審視物價上漲。關鍵的是,聯儲局以至環球各央行均無法透過收緊貨幣政策來減輕供應面的物價壓力。這情況將繼續產生通脹數據與債券孳息率看似脫節的現象。

市場已反映宏觀經濟見頂,但未反映悲觀情緒見頂

雖然市場已充分了解和反映宏觀經濟見頂的概念,但我們認為經濟在年底前有進一步下行空間,表現令人略感失望,尤其是消費相關領域。這情況會對固定收益市場起重要影響,應可維持債息受控。

中國因素為2021年下半年環球經濟增長帶來重大阻力

鑑於中國將面臨更嚴格的防疫封鎖措施以及財政、貨幣和監管政策收緊的滯後效應,我們預期中國的經濟增長將被下調。事實上,我們相信Delta變種病毒或減緩亞洲的經濟增長,從而令環球增長和國際貿易受壓。

政策不明朗令預期結果出現更多可能性

全球不明朗因素加劇,導致投資者對宏觀預期和市場前景的信心減弱。從投資角度來看,在目前環境下採取情境分析和戰術性策略應更為可取。

資料來源:宏利投資管理,2021年8月17日。

策略性宏觀觀點:12個月以上

美國即將迎來巨大的財政懸崖

美國將在2022/2023年度面對大規模的財政緊縮,即使基建法案亦無法抵消其影響。私營部門將承擔彌補財政開支急降的重任。我們認為,私營部門內部有可能透過資本開支以加速填補這一缺口,這代表我們預期中的一大上行風險。

環球增長並未同步復甦

環球經濟復甦可能進程各異,並且防疫封鎖措施存在加碼的可能性(不同地區可能會於不同時間實施),或損害全球增長勢頭

通脹過山車

隨著製造業產品步入通縮階段(按年計),我們預期2022年整體通脹壓力將大幅放緩,但較長期通脹壓力或會在2022年底至2023年初開始浮現。鑑於租金上漲(介乎4.0%至4.5%範疇)、政府開支水平上升、企業調高低薪員工薪酬條件的預期升溫,疊加去全球化趨勢,我們預期後疫情時期的美國通脹壓力將在略高於2.0%的水平保持穩定。由於目前的通脹構成與以往有別,因此我們把這個略高於2%的通脹稱為新通脹。儘管如此,新通脹之路可能崎嶇曲折。

目前處於增長周期的哪個階段?

隨著全球經濟開始復甦,市場日益相信經濟或已由2020年初開始步入一個壓縮的/短暫的增長周期。從近期經濟數據來看,我們更加相信目前仍然處於疫情前的增長周期。換言之,新冠疫情並未重設增長周期,只是導致增長暫停。關鍵的是,現時並無實證顯示經濟已踏入周期末段,事實上目前經濟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維持在周期中/後段。

美國債券孳息率不大可能擺脫長期下行趨勢

如果美國債券孳息率慾擺脫長期區間,我們需要在相當短時間內見到以下組合因素:聯儲局堅定實行平均通脹目標框架;財政開支持續大幅高於目前預期;及/或生產力顯著改善。進一步來說,這反映宏觀經濟狀況有望持續支持股票、另類資產及較高收益的債務工具。

去全球化

去全球化的趨勢或將延續。我們預期去全球化將刺激對本地/區域性供應鏈的投資,繼而帶來一定的通脹壓力,亦可能引致地緣政治風險高企。

加快採納ESG因素

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因素日益受重視,可能會扭曲傳統宏觀經濟訊號,遏抑全球利率水平,並推動財政開支持續增長。因此,我們越來越有必要從ESG的角度建立投資觀點。

資料來源:宏利投資管理,2021年8月17日。

 

下載全份文件

  • 大選後:印度前路何去何從?

    我們分析近期關鍵選舉的影響,並制定路線圖,透過「5Ds」框架說明這可能會如何影響印度的經濟發展及投資機會。

    閱讀更多
  • 聯儲局可能暫緩減息,這對固定收益投資者有何影響?

    自年初以來,市場對美國貨幣政策的預期急速逆轉,由於通脹情況可能比預期更持久。今年減息次數的預期亦大幅減少。我們仍然看好美國優質的中期固定收益,相信可為投資者提供吸引的投資機會,本文將剖析箇中原因。

    閱讀更多
  • 中港股市最新動態

    儘管市場下跌,但我們認為,香港恒生指數已反映內地2023年第四季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趨勢,而且投資者忽略了一些亮點。中國內地的四大主要增長動力(即「4A」)維持不變,去庫存的進展優於預期,加上更多政策措施出台,意味著經濟可望見底。

    閱讀更多
查看全部

 

戰術性宏觀觀點:3至6個月

早退市,遲加息 我們預期美國聯儲局將在今年秋季公佈縮減資產購買計劃規模(很可能在9月至12月期間正式公佈)。我們認為,未來數月的經濟數據質量較有可能決定央行如何退市,而非何時退市。同樣,聯儲局如何傳達其退市計劃及執行安排,亦很可能決定市場反應。我們預期當局將在2023年下半年首次加息,但亦可能會更遲。
技術層面上,預料本輪只屬短暫性通脹,但滯脹動力仍然存在。 環球整體通脹有望回落,令市場主導的通脹數據保持受控。然而,物價壓力或將持續,Delta變種病毒令情況惡化,這些壓力可能會繼續存在且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會減弱。我們認為,物價壓力對消費需求的風險與日俱增,對住屋、汽車及耐用品而言尤其如此。此外,我們相信越來越應該從增長(而非通脹)的角度審視物價上漲。關鍵的是,聯儲局以至環球各央行均無法透過收緊貨幣政策來減輕供應面的物價壓力。這情況將繼續產生通脹數據與債券孳息率看似脫節的現象。
市場已反映宏觀經濟見頂,但未反映悲觀情緒見頂 雖然市場已充分了解和反映宏觀經濟見頂的概念,但我們認為經濟在年底前有進一步下行空間,表現令人略感失望,尤其是消費相關領域。這情況會對固定收益市場起重要影響,應可維持債息受控。
中國因素為2021年下半年環球經濟增長帶來重大阻力 鑑於中國將面臨更嚴格的防疫封鎖措施以及財政、貨幣和監管政策收緊的滯後效應,我們預期中國的經濟增長將被下調。事實上,我們相信Delta變種病毒或減緩亞洲的經濟增長,從而令環球增長和國際貿易受壓。
政策不明朗令預期結果出現更多可能性 全球不明朗因素加劇,導致投資者對宏觀預期和市場前景的信心減弱。從投資角度來看,在目前環境下採取情境分析和戰術性策略應更為可取。

 

資料來源:宏利投資管理,2021年8月17日。

 

策略性宏觀觀點:12個月以上

美國即將迎來巨大的財政懸崖 美國將在2022/2023年度面對大規模的財政緊縮,即使基建法案亦無法抵消其影響。私營部門將承擔彌補財政開支急降的重任。我們認為,私營部門內部有可能透過資本開支以加速填補這一缺口,這代表我們預期中的一大上行風險。
環球增長並未同步復甦 環球經濟復甦可能進程各異,並且防疫封鎖措施存在加碼的可能性(不同地區可能會於不同時間實施),或損害全球增長勢頭
通脹過山車 隨著製造業產品步入通縮階段(按年計),我們預期2022年整體通脹壓力將大幅放緩,但較長期通脹壓力或會在2022年底至2023年初開始浮現。鑑於租金上漲(介乎4.0%至4.5%範疇)、政府開支水平上升、企業調高低薪員工薪酬條件的預期升溫,疊加去全球化趨勢,我們預期後疫情時期的美國通脹壓力將在略高於2.0%的水平保持穩定。由於目前的通脹構成與以往有別,因此我們把這個略高於2%的通脹稱為新通脹。儘管如此,新通脹之路可能崎嶇曲折。
目前處於增長周期的哪個階段? 隨著全球經濟開始復甦,市場日益相信經濟或已由2020年初開始步入一個壓縮的/短暫的增長周期。從近期經濟數據來看,我們更加相信目前仍然處於疫情前的增長周期。換言之,新冠疫情並未重設增長周期,只是導致增長暫停。關鍵的是,現時並無實證顯示經濟已踏入周期末段,事實上目前經濟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維持在周期中/後段。
美國債券孳息率不大可能擺脫長期下行趨勢 如果美國債券孳息率慾擺脫長期區間,我們需要在相當短時間內見到以下組合因素:聯儲局堅定實行平均通脹目標框架;財政開支持續大幅高於目前預期;及/或生產力顯著改善。進一步來說,這反映宏觀經濟狀況有望持續支持股票、另類資產及較高收益的債務工具。
去全球化 去全球化的趨勢或將延續。我們預期去全球化將刺激對本地/區域性供應鏈的投資,繼而帶來一定的通脹壓力,亦可能引致地緣政治風險高企。
加快採納ESG因素 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因素日益受重視,可能會扭曲傳統宏觀經濟訊號,遏抑全球利率水平,並推動財政開支持續增長。因此,我們越來越有必要從ESG的角度建立投資觀點。

 

資料來源:宏利投資管理,2021年8月17日。

 

下載全份文件